提升品牌曝光量,让客户主动发现你广告

服务热线:18510193015

首页 > 优化方案 > “六个关键词”探寻中国经济“信心之源”新时代

“六个关键词”探寻中国经济“信心之源”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4-11-03 10:20:36     来源: 联岸传媒集团

如果您有SEO优化、网站建设需求请致电:18510193015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消息,《经济参考报》3月3日刊发《“六个关键词”探寻中国经济“信心之源”》一文。文中提到,开年以来,中国大地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起来,大街小巷烟火气渐浓。春回大地之际,处处呈现抢抓机遇、力争“开门红”的景象。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焕发生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将来自中国”……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强劲脉搏中,国际机构和媒体敏锐察觉到其强劲复苏态势,纷纷看好中国经济。

透过开局向好的“表象”看全局稳进的“趋势”,回顾稳健发展的“过往”展望充满希望的“未来”,人们对中国经济日益增强的信心有着坚实依据。

仔细分析,制度优势、底盘稳固、创新赋能、有力有效、畅通循环、深化改革这六个关键词,基本涵盖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运行特点,也大致阐释了中外一致看好中国经济的“信心之源”。

“优”:制度优势筑牢发展根基。2023年春天,泉州湾上,我国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这意味着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东南沿海高速铁路重要通道,其距离开通运营更近一步。

从桥梁到水利,从交通到能源,一项项重大工程项目奏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强音。“天问一号”探索苍穹,“华龙一号”纵横沧海,“中国天眼”启用,复兴号动车组开上青藏高原……这些重大工程撑起了中国经济的脊梁。

集中各方力量推进重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力例证。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一次次跨越,不断刷新中国经济发展记录,在快速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持续发挥作用。

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成功、优越,关键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否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应对。无论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还是疫情防控、抗击重大灾害,亦或是稳定经济、促进发展,应对变局、把握先机……都彰显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中国经济为何表现良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党的坚强领导、显著的制度优势是经济平稳发展的根本保障。今年经济开局良好,离不开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的部署与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从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营商环境等多方面优化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发挥了办大事、难事、急事的独特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最大程度稳住了基本盘。”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中央党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占斌指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国家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治理的显著优势。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宝贵经验,也是克服当前困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稳”:大盘稳固支撑发展。经济大盘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体量庞大——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0万亿元。1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翻倍,仅2022年6.1万亿元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资源要素条件有保障。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大幅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独立向上运行轨迹。”

产业根基牢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拥有世界最完整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拥有超大规模市场——14亿多人口的巨大需求,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新车销量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丰富人力资源,为我国应对冲击、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根基。

从全球视角看,这个“稳”字传递出更强信心。2020 - 202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明显高于世界2%左右的平均水平。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众多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普遍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5%左右甚至更高。IMF认为,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中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新”:“第一动力”激发发展活力。以“稳”应对短期冲击,以“进”积累增长势能。观察中国经济可知,创新动力强劲,发展动力充足。

2022年经济数据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特征——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

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有新突破——2012 - 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截至2022年7月,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2.6万家,有效发明专利达208.6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升至第11位,较前一年又升一位,稳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

“上天入地”,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成果。

万米高空——2月10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5号试飞机满载乘客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前往湖北鄂州、山西太原等地,圆满完成满员载客验证飞行。

海拔1000米——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进入成果爆发期。

5G商用开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研领域成果显著,推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前景广阔。在全国范围内,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正在迅速壮大,成为支撑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开年,各地“新春第一会”和地方两会都释放出明确信号,纷纷将创新发展作为推动全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快推进科研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打造更具实力的企业创新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措施助力新经济蓬勃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未能充分体现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真实潜力。展望未来,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房地产市场回暖、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深化、科技创新推进、人力资源积累等方面都蕴含巨大机遇,中国经济潜力必将更好释放。

“力”:有效举措营造发展氛围。近年来经济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宏观政策应对及时、科学精准,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宏观调控政策更“精准”、更“前瞻”,创新工具增多,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指向更明确。

超一万亿元——这是2022年人民银行通过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的长期流动性。此外,2022年全年,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5个基点和35个基点,助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新冠疫情以来,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未搞“大水漫灌”,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健。

超4.2万亿元——这是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金额。税费优惠精准惠及市场主体,为企业解难。国家税务总局对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调查显示,2022年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2.7%。2022年,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1315万户。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连贯性强,注重前瞻性;政策工具创新多,直达实体特点明显;更强调精准,围绕经济薄弱环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结构性引导;调控突出实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注重相互配合。展望未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仍有充足空间和多样工具。”

精准分析经济形势,有力应对“三重风险”。张立群指出,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成熟的经济治理能力,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畅”:新发展格局拓展发展空间。这是在更大范围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行动之一。

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挖掘内需潜力,打通国内大循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在落实中激发经济活力;《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了长远规划……这些重大部署推动形成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近10年,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华外资企业超100万家,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有力促进全球产业链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连维良撰文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要在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艰难险阻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受阻碍。”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张占斌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中长期问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整体性国家战略决策,是涉及全局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展望未来,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显著,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深”:持续改革释放发展活力。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注册制推广至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历经四年,这项资本市场改革的关键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为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利用好这一“关键一招”,能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真正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

2022年底,历时三年的国企改革行动圆满结束,成果从数据中体现——3.8万户国有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4组7家中央企业、116组347家省属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了战略性重组……改革带来活力、效率和气象的变化。202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较2020年分别增长18.7%和26.3%。

随着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更多目标正成为现实。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面对更复杂国内外形势和更艰巨发展任务,更需从改革中获取动力。

日前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吹响: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台,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动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蓄势待发;河北、天津、浙江等多地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改革全面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指出:“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重点攻坚克难,就能持续激发活力,推动经济从大到强的新跨越。”

责编:张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