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牌曝光量,让客户主动发现你广告

服务热线:18510193015

首页 > 优化方案 > 读书,【三味书屋】文学批评的关键词

读书,【三味书屋】文学批评的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11-03 09:06:48     来源: 联岸传媒集团

如果您有SEO优化、网站建设需求请致电:18510193015

长期以来,刘卫东教授投身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丰硕。《若现若隐的关键词》是他近年文学批评文章的汇总,这本书的问世象征着作者对自身近年文学批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由于兼具研究者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刘卫东的文学批评有着独特学术价值。从研究者角度看,他熟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思潮流派,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也有独到钻研,为其批评实践筑牢了理论根基。作为批评家,他和当下文学现场紧密相连,追踪文学动态,在大量阅读作品后形成自身判断与思考。

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若现若隐的关键词》彰显出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深度与美学高度。该书以“关键词”为研究视角切入。诚如作者所言:“从集子中找出自己的兴奋点,是自我审视的好途径。查看自己不自觉讨论的问题、作品和作家很有趣。我发现了自己在题材上的几个关键词,于是将集子命名为《若现若隐的关键词》。”

这种“关键词”的研究思路受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启发。在威廉斯看来,关键词背后有丰富所指,他热衷于揭示关键词掩盖的社会真相。在刘卫东这里,关键词成了剖析当代文学现象的理论切入点。全书围绕“底层文学”“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心理学”“地域书写”“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当代文学关键命题展开思考。解读这些关键词时,刘卫东并未主观评判,而是梳理这些命题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演变历程。例如在《底层文学论》开篇,刘卫东辨析“底层文学”概念:“底层”一词最早源于葛兰西,高尔基率先在文学中使用。中国理论界在新世纪使用“底层”,文学界较早有影响力的底层作品是2004年曹征路的小说《哪儿》。此后,作者才逐步剖析“底层文学”概念,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与判断。

除了澄清和还原概念,作者还深入挖掘,探寻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功能。在《“女性文学”:繁荣背后的危机》中,刘卫东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当下女性写作,因为女性文学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女权主义者西克苏认为,女性要“写自己”,需通过“写身体”实现。但矛盾的是,女作家写身体获得女性表达权,却引来看客对女性身体的关注,女性地位并未真正提升。这种“关键词式”批评方法,将研究提升至美学高度,对概念谱系的梳理也拓宽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视野。

《若现若隐的关键词》在考察理论关键词时,也指出某些命题在叙事上的断裂。比如在《论新世纪长篇小说中“大学叙事”的不足与缺失》中,刘卫东指出,“大学叙事”将权力文化当作默认背景和故事逻辑起点,却未深入思考大学体制与权力文化结合的真正原因,导致此类题材小说沦为纯粹的大学丑态展览,失去从根本上反思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文坛“某某后”表述质疑》中,刘卫东担忧当下文坛过分强调作家“代际差异”的后果:“我担心过分强调‘代际差异’会出现画地为牢、资源垄断现象。”“‘代际差异’对文学影响极小,作家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某某后之分。”这些体现出作者对文坛热点现象的冷静思考,饱含深厚人文关怀。总之,刘卫东“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研究思路,使他能从合适理论入口直击问题关键,清晰辨析问题脉络。

《若现若隐的关键词》后半部分是刘卫东针对当代作家的批评文章,即作家论。他选取的莫言、王蒙、冯骥才、铁凝、王朔、海子等都是当下文坛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作家,是当代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论述作家创作时,刘卫东借助中外文论资源挖掘作品深层内涵。在《莫言论》中,作者从“红高粱美学”“感官魔幻主义”“民间文化”“中国式生命哲学”四个层面,通过梳理莫言创作过程,客观评价其文学成就。文末,刘卫东总结包括莫言在内的当代作家取得成就的三个原因:一是熟悉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借鉴和改造西方文学经验;三是在中国二十世纪历史领域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就莫言而言,他立足中国当代历史,尤其是“文革”时期的乡村经验,借助中国传统和西方经验,传达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相比其他作家,莫言“具有国际化的更有利条件”。

总体而言,《若现若隐的关键词》提供了新的批评范式,为文本注入新能量,对当下文坛进行了横断面式剖析。作者的“关键词式”研究方法,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学动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