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第一课,学会和用户好好说话|沟通新浪财经
如果您有SEO优化、网站建设需求请致电:18510193015
身为产品经理,怎样才能和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呢?懂得恰如其分地表达,这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接下来的内容涵盖了沟通中常见错误、正确沟通方式、寻找用户方法相关的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沟通中常见的错误
1.我们说得太多
在和用户沟通时,如果总是我们自己在不停地说,不停地宣传自认为是产品亮点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是不对的。
在我的产品工作经历里,参与过的用户调研或沟通不下百次,效果比较好的那些场次,往往是我说得并不多的情况。
所以每次拜访客户的时候,我会有意在开头的15分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用户说话,适时补充提问,之后再进行产品演示和讨论,这样能获取到更多的有效信息。
2.假设产品有某种功能
产品经理常常希望知道规划中的功能对用户是否真的有用,所以想通过和客户沟通来验证。有些人会直接这样询问:
我们正在做xx功能,你觉得这个功能对你有用吗?你会使用吗?
据我观察,90%的用户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只是很敷衍地回应。这背后的原因是,用户无法将“功能”和自身的“问题”联系起来。
有效的做法应该是:产品经理自己先把功能对应的“用户、问题、现状、痛点、价值”梳理清楚,围绕这些主题来询问,判断用户的回答和梳理的信息有无偏差。
3.向用户要“答案”
多数情况下,用户真的只会告诉你“想要一匹更快的马”。如果用户给了你答案,一定要谨慎对待。相比获取“答案”,我更希望能了解清楚用户对解决方案的“预期”是什么。然后再看看我们的方案是否达到了用户预期,差距有多大。
正确的沟通方式
1.明确沟通对象
无论何时,都要清楚你的沟通对象是谁,否则就是一次无效沟通。
经常有产品经理拜访完客户回来,兴奋地分享客户的想法和建议,但对沟通对象的部门、职位等信息一无所知,更别说更多背景信息了。
为什么了解这些信息如此重要呢?
因为我们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来判断用户反馈背后的动机和重要性,从而决定哪些信息该听、哪些不该听。面对同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个部门但不同“角色”的人,也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反馈。我们在拜访客户时会互递名片,这时就应该留意对方的部门和职位,并且适当礼貌地询问:
x老师,你们xx部门主要负责哪些业务?x老师,您这边主要负责哪块业务?
如果对方愿意回应,那么接下来的沟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明确提问内容
在产品的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我们提问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在新产品规划阶段,我们应该围绕“公司情况、部门和职责、业务流程、遇到的问题、期望的方案、落地的方式”等设计问题。
当需要验证新场景时,通常需要更具体的问题;当用户提交了产品反馈,我们要追踪背后的真实原因,问题就要非常直接。
以下是我在不同场景下经常提出的问题和目的:
您方便再讲一下之前的问题吗?
您现在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尝试其他处理方法?
大概多久做一次xxx?
您觉得比较好的方式是什么?
这个动作完成后,下一步您会做什么?
为什么您需要xx,这个对您很重要吗?
3.全程“录音”
很多人在沟通过程中会做速记,但懂得使用录音的人却很少。客户沟通录音有几个好处:
事后整理时可避免信息遗漏,在反复听录音的过程中,经常能发现现场沟通时没注意到的点。
当我们要传达信息时,录音是一手信息,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当积累一段时间后,它会成为产品团队的宝贵资料,是产品新人入职最好的培训素材。
4.有洞察地整理信息
对沟通内容进行整理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有基于内容的分析和洞察。根据我的经验,可以用一系列反问来促使自己思考:
和这个用户的沟通,是否反映出某类客群的通用信息?
有没有发现和其他用户不同的反馈?
有没有对我们市场拓展有帮助的信息?
对我们产品提升有哪些帮助?
5.信息共享
一次良好的用户沟通,不能仅限于自己知道,我们应该让这些信息在团队中流通起来,可以在固定的周会上分享,也可以发起临时小组会议专门进行信息同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团队信息尽量一致,形成共识。
其次,这些信息应该存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相关人员需要时可以随时获取。
6.定期总结
单个用户的沟通信息只是现象,多个用户的信息才能总结出背后的“规律”。至少每个季度要对基于客户沟通的信息进行整理,做好分类,确保我们的“产品RoadMap”中至少50%的规划来源于此。
寻找用户的方法
很多人向我反馈,用户沟通最大的难题是“找不到用户”,这就像万里长征卡在了第一步。这里我分享一些个人经验,供大家参考。
1.如何找到用户?
如果是做B端产品,找到愿意沟通的用户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常见的方法是和销售紧密配合,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和销售协作,如果能维护好私下关系就更好了。
其次,产品接收用户反馈一般是通过“销售、售前、售后”这些途径,在接到反馈时尽量请求对方约客户直接沟通,每次沟通后尽量添加个人微信,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库。
最后一个方法很有效,但不能经常使用,就是以“面试”的名义寻找目标用户。简历上有个人的客观信息,这样我们能快速锁定符合要求的沟通对象。
不过要注意:对方因为是被面试者的角色,可能会故意隐藏或提供虚假信息,需要我们自己辨别。
2.选择沟通的用户类型
如果目标用户画像清晰,那么典型用户就比较容易确定。但在早期阶段,用户画像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这时有两种可行的办法:
一是尽可能对想到的用户进行分类,这样在后续沟通时有个框架,针对不同细分客群分别找用户沟通,之后基于分类进行总结。
其次是尽量找规模大的企业,对于B端产品而言,通常“企业规模”和“业务场景复杂度”是正相关的,所以大企业的问题更具典型性。而且多数情况下,大企业中的沟通对象专业能力更强,能提供的信息层次也更高。
3.鼓励多样化沟通
一次正式沟通虽然可以面面俱到,但对客户和我们自己来说,心理和时间负担都较重。因此,非正式沟通也应该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而且如果沟通得当,也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例如,针对用户反馈的某个具体问题,直接约客户进行10分钟的线上沟通,这种沟通的接受率高、针对性强,效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