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望闻问切”理论
如果您有SEO优化、网站建设需求请致电:18510193015
原标题:新闻评论的 “望闻问切” 之妙
【编者按】在各类网络评论赛事举办之际,为促进网络评论领域的学习交流,我们诚邀评论界的专业人士、媒体理论评论板块负责人以及网络评论创作者撰写文章,分享网络评论写作的心得与技巧。现特推出 “网络评论写作法・行家谈” 专题,将持续发布媒体理论评论栏目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对于网络评论写作的见解与思考,以供广大网络评论创作者借鉴。
望、闻、问、切这四种方法,合称为 “四诊”,乃是中医诊断疾病、收集病情信息的核心手段。在新闻评论的创作实践里,笔者同样总结出了新闻评论从选题至创作的 “望闻问切” 之道。中医的 “望闻问切” 旨在精准洞察病人病情,进而实施精准治疗。而新闻评论的 “望闻问切” 则是为了精确把握新闻事实,选定恰当的观点视角,从而使评论如精准打击的武器一般,发挥强大效能。
望:全面领会新闻事实
望诊于中医诊断法中占据关键地位,有 “望而知之谓之神” 的说法。望诊涵盖对神情、气色的总体把控,以及对具体部位与器官的细致查看,其中蕴含着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维。在新闻评论的选题环节,“望” 意味着对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的初步认知,也包含对舆情态势的感知。唯有如此,方能对选题素材的核心事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其一,务必核实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根基,新闻事实的精准性同样是新闻评论的关键所在。缺乏准确的事实依据,正确的观点便无从谈起。在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后真相时代,“真实”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被截取、被歪曲、被渲染甚至被伪造的信息与真实信息相互交织。部分自媒体、网民情绪化且片面的表述相互碰撞,形成了一种 “伪舆论”,其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舆论。核实事实是评论员开展评论工作的起始点,面对海量信息,我们需善于多方求证,探寻最初的权威信息源,形成全面的判断,切不可因追求时效性,便草率依据未经核实的 “网传信息” 或片面的网络观点撰写评论。
其二,必须坚守主流价值。新闻评论的观点应彰显主流价值。在公众针对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的探讨中,会产生优势观点与弱势观点,甚至在讨论进程中会衍生出次生观点。作为评论员,在评论的角度抉择与具体创作过程中,务必有意识地凸显主流观点,回应质疑声音,勇于有理有据地驳斥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
闻:迅速汲取相关知识
中医的 “闻” 包含听与嗅。而新闻评论的 “闻”,在笔者看来,即广泛涉猎、博闻强识。成为知识渊博的 “杂家”,是评论员的基本素养。
从新兴产业发展到乡村建设,从环境保护到智能科技,评论选题的范畴极为广泛,跨度极大,常使评论员陷入 “隔行如隔山” 的困境。
迅速学习一个评论选题背后的相关知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评论员的必备能力。
一方面,要快速学习与选题直接关联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导的重要论述、专家学者的见解,迅速掌握专业、精准的术语表达,避免新闻评论出现 “外行话”。
另一方面,还需快速学习剖析评论选题可能运用的理论工具。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法学等均是评论员剖析评论选题的常用 “利器”,既要注重日常积累,有时也需 “临阵磨枪”。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为迅速,在实践中,“临阵磨枪” 是查缺补漏的必要举措,要善于借助互联网以及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 “资源” 快速学习,从而探寻到最为合适的切入角度与理论工具。
问:于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确立论点
中医的 “问” 主要涵盖一般问诊与问当前症状。一般问诊通常是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状况。问当前症状,即询问与病情直接相关的问题。而新闻评论的 “问”,是一种问题意识,唯有 “问” 对问题,方能确立论点。要找准问题,就需仔细考量评论选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平衡中找准立论点。
新闻评论选题的普遍性,可理解为特定选题的公共特性。例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其他违法犯罪问题相同,均损害了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均应依法惩处,这便是违法犯罪问题的普遍性。围绕普遍性的问题意识,便是探寻类似问题的普遍处理经验,是基于 “求同” 探寻问题,在相似问题的相互对比中形成观点。
而新闻评论选题的特殊性,可理解为特定选题的 “独特性” 与 “偶然性”。仍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为例,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青少年犯罪往往伴随着缺失的学校与家庭教育,与长期未解决的校园欺凌也存在正相关联系,这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 “独特性”,具体到某些案件,又存在专属于这些案件的偶然性。围绕特殊性,便是探寻 “表象相似” 之下的本质差异,基于 “求异” 找问题。
新闻评论选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亦是辩证统一的。在新闻评论的创作实践中,往往既需体现普遍性,又需体现特殊性。体现普遍性,是为了发掘评论选题的公共价值,使评论作品具备更广泛的公共启示,更具 “广度”。体现特殊性,是为了找寻特定评论选题的特定逻辑,使评论作品更具针对性,更有 “锐度”。
切:把控切入时机与力度
新闻评论有时是一个舆论引导的过程,需要精心规划议题引导的顺序与发布节奏,并依据舆论反馈适时调整,这与中医的 “切脉” 相似,需把控好切入的时机与力度。
评论作品发布的时效性绝非越快越好,有时需观察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去挖掘 “第一落点” 背后更为深刻、更具价值的 “第二落点”,这便是新闻评论作品的发布节奏。例如,某地禁止销售某类传统民俗用品,“一刀切” 的做法引发舆论争议。但随后网友发现,当地此类民俗用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考虑到这一背景,对该地规定便不能简单否定,评论作品的重点仍应置于文化传承与安全保障上。
新闻评论是理性、克制的表达。无论是赞誉性、建设性还是批判性的评论,均需把握好观点的 “力度”,避免绝对化、片面化。观点论证的逻辑与语言应控制在合理区间,轻重得当,这便是新闻评论作品的文字节奏。在 “流量至上” 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绝不能为追求 “语出惊人” 而刻意采用夸张、煽情的表述,也不能过于墨守成规,致使观点论证缺乏新意、不痛不痒。